?

    <form id="f5ff5"></form>

    <big id="f5ff5"></big>
    <dfn id="f5ff5"><span id="f5ff5"><form id="f5ff5"></form></span></dfn>
    <cite id="f5ff5"></cite><sub id="f5ff5"><ins id="f5ff5"><em id="f5ff5"></em></ins></sub>
    <track id="f5ff5"></track>

    <big id="f5ff5"></big>

        語種
        中文簡體 中文繁體 English
        營業廳
        網上營業廳 掌上營業廳
        返回頂部
        這張1958年的照片,背后的故事太颯了!
        2021-08-13 中國電信微信公眾號
        分享:
           

        這是一張1958年的照片,一群電信青年,激昂奮進,開展通信建設。他們背后矗立著的建筑,如今成為了杭州電信陳列館,承載著通信滄桑印記。六十三年,彈指一揮間,電信人奮斗不休,始終將人民記在心間,用忠誠奮斗履行光榮使命。


        1958年,風華正茂的團支部委員張志煥(右上圖車頭團旗旁第一人)與19位青年骨干乘坐杭州電信的第一輛汽車,從建于30年代的惠興路電信大廈門前集合出發戶外作業。


        2021年,錢江新城的杭州電信大廈門前,先進的應急通信保障車整裝待發。在新一輩電信青年的簇擁下,這位擁有67年黨齡的耄耋老人笑得格外燦爛。


        張志煥指著老照片中坐在車頭上的人說,這是26歲的自己。當時,他還沒來得及結束在浙江省行政學院的學習,就響應黨的號召提前分配到杭州市電信局參加工作,投入通信建設大軍,這一干就是一輩子。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女兒張瑛畢業后也走進電信,父女兩代人都將青春奉獻給通信事業,始終貫徹“人民郵電為人民”的初心,為人民更好的通信生活不懈奮斗,更成為了中國電信浙江公司從弱到強、從青澀到成熟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浙江省電話局舊址(即1958年老照片中的背景建筑)

        青春歲月 艱苦奮斗

        建國初期,杭州市通信非常落后,百廢待興,電話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更是稀罕物。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發展通信,加快通信建設步伐,希望盡快恢復電信線路,電信人更是積極響應號召開展通信建設。杭州電信局工會每到周末就舉行團日活動,組織大家前去安裝通信電線桿,這個活動不但占用周末休息時間,還是無償。電信局各個崗位的熱血有志青年們,卻紛紛自愿報名、請求參戰,張志煥就是其中之一。


        圖片建國初期,余杭縣郵電局在三墩培訓新員工敷設電話線

        當時,整個杭州電信局只有一輛汽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留下的,青年們就利用這輛車運送電線桿。電線木桿都是由杉木制成的,一根就有300多斤重,汽車裝不下的,就靠青年們拉板車來送。五六個青年組成一個小組,用板車拉著電線桿,前往安裝地點,一輛板車上時常要放三四根電線桿,全部由青年們人力運送?!鞍?,扛起那些電線桿真是很吃力,年輕時真是有使不完的勁”,說起當時的情景,張志煥至今記憶猶新。那個年代沒有吊車,到了安裝地,各個小組的青年們得一鼓作氣,扛起電線桿,放置在指定的安裝位置。通信建設雖然艱苦,但電信青年們的心卻始終火熱。


        圖片1960年1月1日,杭州電信局開通47式步進制交換機

        六七十年代,通信建設工程一個接一個完成,卻依然滿足不了人民日益提升的裝機和通信使用需要。為了解決緊張的通信狀況,杭州電信局決定革新組裝市內電話單路載波機,并成立技術革新小組,張志煥擔任項目組長。當時設備、技術條件都很落后,所有安裝技術都是由項目小組自行研發,連電路板都是小組成員自己焊制的,張志煥和同事們在辦公室里,沒日沒夜地奮戰。晚上累了,就在辦公室的躺椅上睡一會,醒了繼續干活。女兒張瑛對此印象很深,她的整個童年時期都在這個創新小組度過。每當階段性研發獲得成功,辦公室就會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那振奮的喜悅深深印刻在她腦海中,成為她后來技術研發路上的前行動力。功夫不負有心人,2年時間里,項目小組成功研制組裝單路和12路載波機,極大緩解了通信壓力,提升了通信質量。


        漫漫長路 奉獻在心

        通信發展是條漫漫長路,不僅需要過硬的技術和資金,專業人才也是必不可少。1984年開始,張志煥擔任杭州市電信局程控技術引進辦公室主任,除了著手開展先進通信技術引進外,他還帶領著選拔上來的青年骨干走南闖北,學習日本、西班牙、法國等國家先進的通訊技術,為杭州乃至全國培養了大批優秀通信人才。


        圖片1985年6月,日本培訓期間,團隊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前留影

        1985年,張志煥率隊前往日本富士通公司進行程控交換技術的專項培訓。在日本學習時間非常有限,張志煥和團隊成員希望爭取更多的學習時間,學習先進技術。然而在當時,富士通公司的上班時間是早上9點到晚上5點,晚上下班后,他們便不允許技術團隊繼續待在機房。幾經周轉,張志煥終于聯系上富士通公司高層,反復溝通,表明自己的訴求。


        1988年,張志煥在杭州電信機房檢查日本引進的富士通交換機機房

        最終團隊刻苦學習的態度打動了公司高層,他們將機房鑰匙交給張志煥團隊,允許他們在下班后繼續留在機房學習技術,這樣一來,團隊無形中增加了6個小時的機房操作訓練時長。經過5個多月的刻苦學習,團隊成員對程控技術有了深入了解,回國后他們將學習所得毫無保留地輸出。此后的三年間,杭州電信事業飛躍發展,電話號碼從五位升至六位,人們再也不用去營業廳排隊打電話,通信走進了千家萬戶。

        初心不改 薪火相傳

        父親對工作認真負責的這股勁,也深深感染著女兒張瑛。畢業后,她同樣走進電信,從事技術崗位。80年代,杭州通信事業在行業內名列前茅,年輕的張瑛還被派到溫州支援通信建設。艱苦的工作環境、落后的通信條件,反而點燃了張瑛內心堅定的通信建設火種,讓她在這條道路上一路向前。

        2016年,G20峰會在杭州召開,此時的張瑛已成長為技術部門的骨干力量,在峰會保障期間,張瑛憑借精湛的技術和認真負責的態度,不僅圓滿完成保障任務,還獲得了俄羅斯使團的感謝。俄使團剛剛抵達杭州,就發現通信網絡無法使用。張瑛和技術團隊反復分析和檢測,初步判定是俄方設備出現“水土不服”。張瑛立刻趕往俄方酒店進行現場檢測,經過多番檢查,張瑛明確了故障原因確實在于俄方設備,就將問題反饋給俄使團,并協助使團解決故障問題。不到一個小時,俄使團的通信得以恢復,他們專門向中國電信寫來感謝信,盛贊中國電信的保障能力。

        更有趣的是,來自俄使團的朋友們,對張瑛身上穿著的電信T恤給予了高度欣賞和濃厚興趣,作為華夏禮儀之邦,中國電信便贈予了多件工作服給俄方留作紀念。

        時光荏苒,如今張志煥和張瑛都已光榮退休,離開了為之奮斗不休的工作崗位?;貞浧甬斈甑膴^斗歲月,張志煥感慨萬千:“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曾經是許多年前中國老百姓家庭生活的最高追求。改革開放初期,老百姓家里幾乎沒有電話,只有黨政機關和一些企事業單位才有電話。但從1988年開始,到2001年,13年間,杭州市固定電話號碼升位了3次。這不僅是電話網容量的擴大,更是為了支撐城市的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通信需求。背后是我們這一輩電信人的青春韶華?!?/span>

        看到如今的通信盛景,張志煥殷切囑咐新一輩電信青年:“不論技術怎么變,我們電信的優良傳統不能變。我們要從黨的百年歷史中汲取強大的信仰力量,聽黨話、跟黨走,始終牢記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那張老照片背后的建筑已成為杭州電信陳列館,并于2021年7月13日全新開館。陳列館所在的惠興路電信大廈毗鄰西湖,是浙江省電話局舊址所在地,也是浙江省現代通信事業的重要發源地。館內陳列了舊式電報機、老式電話機、無線電臺等歷史通信設備,通過豐富的史料呈現了杭州電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地下共產黨員革命奮斗到新中國通訊事業蓬勃發展,再到新時期建設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的光輝歷程。


        從“半部電臺”到“云監工”,從“數字福建”到“數字中國”,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如今,5G蓬勃發展、萬物互聯,美好通信畫卷徐徐鋪展,中國電信將切實發揮好建設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維護網信安全的主力軍作用。無論歲月如何變遷,始終不變的是電信人一心為民的優良傳統,和堅守初心使命、不斷開創事業新局的責任擔當。

        新時代電信人將繼續踐行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充分發揮千里眼順風耳的作用,為通信事業的創新騰飛再續發展再立新功。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亚洲天堂网站

          <form id="f5ff5"></form>

          <big id="f5ff5"></big>
          <dfn id="f5ff5"><span id="f5ff5"><form id="f5ff5"></form></span></dfn>
          <cite id="f5ff5"></cite><sub id="f5ff5"><ins id="f5ff5"><em id="f5ff5"></em></ins></sub>
          <track id="f5ff5"></track>

          <big id="f5ff5"></big>